此外,在研究中英文组合商标时,还须注意的是两种文字间的意指关系。从现今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中国早期文字类商标大多采用文字的互译形式—将外文发音或称谓转译成中文,以汉字形态表现出来。此种类型的商标主要集中于洋牌和专牌,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消费者,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此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西药类产品商标。 19世纪中叶,西方医药学传入我国,在传教士的宜传鼓动下,迅速发展壮大,开办了多家医院和诊所。与此同时,中国人对西医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求医问诊的病人日渐增多。时间,西药需要量迅速增长,进口数量逐年上升,在利益的驱使下,各家洋行也开始兼营进口西药业务,西药房由此应运而生。当时的西药行业主要集中于各通商口岸,此后逐渐扩展至内地,西药商业则全部为外商垄断。进口的西药产品自然使用外文名称,但这对于中国消费者实有不便,针对这种情况,西药行业开始使用中文译名。例如,著名的屈臣氏大药房英文全称为“A. s Wantons company”,它是以创始人A. S Waston的名字命名的,因为始建于广州,早年又被称为“广东大药房”;直至1841年迁居香港后,才以广东方言将公司名称译为“屈臣氏大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