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知识库 > 解析中国移动GT分流战略 实现终端业务网络多重

解析中国移动GT分流战略 实现终端业务网络多重

热门标签:攀枝花电销 百度竞价排名 毕节电销 通化电销 廊坊电销 电销防封线路代理 电销卡无限打 语音系统
近两年来,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运营商所面临的网络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除了网络侧带来的数据流量压力之外,数据业务增量不增收也迫使运营商寻找新的流量经营之道。
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也是饱受数据流量爆炸性增长所带来的挑战。而且,由于其3G网络采用的是TD-SCDMA制式,在网络技术和终端产品成熟度上,与WCDMA/cdma2000存在后发劣势。在3G网络部署初期,为了维系良好的客户体验,众多数据业务承载在GSM网络而不是TD网络上。
本以承载话音业务的GSM网络负载越来越重,在极个别地区,用户体验陆续亮起了红灯。在一些大中型城市,GSM无线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0%,远超70%的行业红色警戒线。但GSM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它在承载高速数据业务上力不从心,对数据类业务应用体验同样并不友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TD网络,本来是为中高速数据业务而生,但其综合网络利用率却只有10%,本该由TD承载的数据业务倒灌到GSM网络而影响GSM网话音质量与用户感知。这个倒灌的比例是多少呢?中国移动研究院舒晶给出的数字比较令人吃惊,中国移动手机用户倒流比例约是75%。
面对这个数字,谁都不会觉得轻松。不过,中国移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适时启动了TG分流的整改方案。所谓分流呢,就是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将用户尽可能驻留在TD网络,业务优先在TD发起和承载。除了分流,中国移动还将其纳入到四网协同发展的大框架下,就行统一部署。
那么,中国移动是如何进行分流的呢?我们总结下来,主要集中在了四个方面。分流并不是网络部门的自身行为,要想真正达到预定效果,肯定需要网络规划、建设、运维、市场等诸多部门通力协调。
首先,增强TD网络的覆盖能力,扩大小区覆盖范围,实现小区连续性覆盖。在TD网络建设初期,在很多场景下,是很难实现连续性覆盖的,特别是对于小区边缘用户的体验难以保障。用户终端不断进行切换和重选,而这对于用户体验是非常糟糕的。为了增强覆盖能力,实现连续性覆盖和大容量覆盖,中国移动已经开始引入家庭基站,室内分布系统,并在网络覆盖上进行技术创新,增强网络容量。
其次,是进行参数的调整和优化,主要包括互操作性参数调整、功率参数调整,基于IMEI的互操作性参数算法优化,基于链路质量的切换以及fast-return等新思路。
当然,这有很多是历史原因,TD网络设备形态与功能本身也是在快速优化。在网络建设初期,中国移动采取了相对保守的部署策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覆盖效果,进而造成了现在的网络业务不匹配。
这里,我们重点说明两种技术。第一是功率参数调整,通过合理加大TD基站发射功率,同时辅以优化手段,可以保证在分流GSM业务的同时不会提升干扰,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前提下提升整个无线网的用户感知。功率提升会导致部分小区越区覆盖,这可能会影响用户体验,但也提升了覆盖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必然存在的矛盾。第二个是fast-return,也就是TD网切换到GSM网络之后,有快速重新切换到TD网,尽可能的将终端和业务驻留在T网上。
第三是引入网络新功能,这其实是很好理解的,但这也往往意味着大规模的网络投资和设备替换。第四则是通过市场策略进行引导,通过设置不同的资费和服务套餐,吸引用户更多的驻留在TD网上。
除了网络新功能之外,中国移动目前已经通过其余三种手段来实现TG分流。相信在中国移动的带领下, TD网络会发展成为今后几年内中国移动无线互联网数据业务的主力承载网络。从下面的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到些许端倪。
从今年6月开始,中国移动先后在苏州、哈尔滨、上海、重庆、绍兴、石家庄、武汉、宜昌、成都等10多个城市试点GT分流。数据显示,试点城市TD网络利用率明显提升,以苏州为例,其中AMR语音话务量提升22%,PS业务量提升26.3%,语音分流比例上升了12.8%,数据分流比例上升了18.7%,而终端在网率也从以前的57.73%上升到71.36%。

标签:淮北 潜江 青岛 重庆 河南 辽阳 百色 汉中

巨人网络通讯声明:本文标题《解析中国移动GT分流战略 实现终端业务网络多重》,本文关键词  ;如发现本文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本站内容系统采集于网络,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 相关文章
  • 下面列出与本文章《解析中国移动GT分流战略 实现终端业务网络多重》相关的同类信息!
  • 本页收集关于解析中国移动GT分流战略 实现终端业务网络多重的相关信息资讯供网民参考!
  • 收缩
    • 微信客服
    • 微信二维码
    • 电话咨询

    • 400-110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