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知识库 > 国内农业知识产权相关研究

国内农业知识产权相关研究

热门标签:电话销售团队 百度更新规律 使用U盘装系统 AI人工智能 分布式呼叫中心 服务器配置 百度AI接口 电话运营中心
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形成了以植物新品种权、专利权、地理标志权为主要内容的保护体系。近十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在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机制、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在农业生物技术专利、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权等具体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
(1)农业知识产权制度。
国内学者对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析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产生的背景,对比研究国外知识产权立法,阐述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立法的必要性和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进展(刘圣民,1995;张雪清,1999;刘二宝,2002;马云启,2003;万占有,2003;赵华和孙光远,2003;王芳,2005;朱玉春,2005;武敏和刘金花,2006;施晓琳,2007;刘李峰和郭显文,2008;张晓妮,2009)。二是从法学角度研究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具体立法及侵权处理(陈小力,2005;周颖,2006;张晓云和邱平荣,2007)。三是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冲突协调机制研究(赵华和孙光远,2003;吴春梅,2003;王海峰,2007)。四是我国实施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对国家经济利益的影响,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影响(赵龙群等,2001;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2003;付丽洁和马三喜,2005;邓宏光,2005;贺骁勇,2008),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以及种业发展的影响(李瑞云,2004;蔡红岩等,2006;邹彩芬等,2007;刘辉和许慧,2010)。
(2)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方面,王志本(2003)认为,面对“世贸”体系和国际竞争格局,我国农业科技迫切需要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依托和导向的发展战略,形成自主创新的激励与引导机制,提出培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型主体,积极和策略地利用国外科技成果等农业科技发展战略。邓宏光(2003)认为,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农业知识产权战略,以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其指导思想,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应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应用以及信息数据库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内容。楼洪兴、端木斌、郑纪慈等(2006)阐述了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范畴、特征,认为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是通过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的总量和质量,进而提高中国农业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健全管理制度、选择优先实施领域、培养专业人才等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对策措施。陈琴苓(2006)对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利用SWOT分析法考察农业科研院所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的优势、劣势、挑战和机遇,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探讨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实施要点。
(3)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策略。
在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策略方面,张红兵(1997)依据产权理论和农业科技活动特点,对农业科技管理中涉及的知识产权权利获得与权利归属、权利维护与纠纷调处等进行了具体描述,提出了农业科技管理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赵龙群、冯安昌和孙希琪等(1997),王志本(2000)和朱玉春(2004)研究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对策;王海峰和张明军(2007)对农业科研单位离职人员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科研人员离职所导致的知识产权流失是我国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流失的主要形式,分析了人员离职导致知识产权流失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罗坤、曾志华和吴邦玉等(2008)研究了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人股的公司治理问题,认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有其特殊性,对公司入股的治理结构须坚持评估作价、调高股份比例、明确收益保障、强化监督机制、通过法律程序维权等;胡志丹、王奎武和柏鑫等(2009),黄晶金(2009),杜丽珍(2010)论述了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技术扩散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高志英(2010)探讨了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方法。
(4)植物新品种保护。
黄季煜和胡瑞法(1995)认为我国应加强育种者权益保护,以提高其育种创新的积极性;王志本、邓岩等从UPOV国际法律和WTO规则角度研究植物品种保护制度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周衍平、陈会英、宋霞、邢岩等对品种权交易转让行为、市场体系构建、品种权价值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周宏、陈超等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研究育种主体的研发行为和品种权制度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罗忠玲(2006)、邓武红(2008)对农作物新品种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研究;李道国(2006)、林祥明(2006)、吕凤金(2006)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农业和种子产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满广富和周衍平(2009)借助“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分析了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认为通过签订交易合同可以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王志本(2009)对遗传资源产权制度及获取与惠益分享机制进行了研究;李菊丹、李秀丽、刘旭霞等对实质性派生品种的保护制度进行了研究。
(5)农业技术专利保护。
周衍平和陈会英(2001)对农业技术专利制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农业技术专利制度的特点、保护内容,提出了强化专利保护意识,制定企业专利战略,健全提高农业专利技术实施成功率的保障机制,培育统一开放的专利市场,建立健全相关信息中介组织,完善专利文献信息网络等一系列的保护策略。薛景和、钱宝英和潘勇(2002),郑英宁、朱玉春和宗丽辉(2004)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刘辉、许慧和郭贞强(2008)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专利制度进行了探索。罗忠玲、邹彩芬和王雅鹏(2006)介绍了美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投资现状、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并从授权专利的申请单位类型、技术类型和前十强企业的专利集中度等方面,分析了农业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进展,总结了美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及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经验借鉴。陈一斌和陈和平(2007)介绍了美国农业专利制度与农业技术转让政策。粱伟军和易法海(2009)以上市公司为例,对农业与生物技术融合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曹克浩和卢向阳(2010)分析了新专利法对农业生物技术专利申请的影响。薛爱红(2010)针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信息管理现状,提出了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信息管理目标和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信息管理的建议。刘旭霞和余桢(2007)、李长健和徐海萍(2008)等学者从利益分享机制等方面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进行了有益探索。
总体看来,国外有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文献,多侧重于实证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利用不同的样本数据和方法对于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知识产权制度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知识产权制度对国际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的影响,知识产权制度对种质资源的获取和品种创新的影响等。国内研究方面,学术界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在宏观层面上,对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一些跨国企业成功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经验进行了介绍;对我国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行了论证;对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动因和必要性进行了研究;在微观层面上,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策略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有关植物新品种权和农业技术专利等具体农业知识产权的研究近年来也数不胜数,有力促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过,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从法学角度和制度层面研究农业知识产权的较多,从管理学角度研究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对较少;第二,对农业知识产权实施背景、现状和意义的研究文献很多,但是对农业知识产权战略进行深入研究的很少;第三,尽管农业企业是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主体,但有关农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文献较少。

标签:日照 四平 晋城 阿坝 湘西 十堰 青岛 潜江

巨人网络通讯声明:本文标题《国内农业知识产权相关研究》,本文关键词  ;如发现本文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本站内容系统采集于网络,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 相关文章
  • 下面列出与本文章《国内农业知识产权相关研究》相关的同类信息!
  • 收缩
    • 微信客服
    • 微信二维码
    • 电话咨询

    • 400-110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