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知识库 > 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新模式:服务外包接包联盟

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新模式:服务外包接包联盟

热门标签:解决方案 集中运营管理办法 Win10系统 IT外包 AI电销 运营中心 企业做大做强 机器人外呼系统软件

 (中经评论·北京)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球产业由制造业逐渐向服务业转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外包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我国企业也积极参与到服务外包市场竞争中来。从外包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处于接包地位,主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企业的接包竞争。接包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型项目承接能力不足已成为我国接包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接包竞争力是迫切需要关注的服务外包管理问题。外包供应商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行合作联盟,共同提供外包服务,是接包方提升接包竞争力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目前我国接包企业存在的问题的快速途径。
  
  一、服务外包接包联盟的概念
  
  
服务外包接包联盟是一种服务外包接包企业间在外包市场中围绕某一服务外包业务,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同研发等进行的企业间的横向合作,通过整合、创新、协作等产生单个接包企业不能实现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外包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合作联盟。服务外包接包联盟是为了弥补单个企业技能和知识方面与其他大型外包企业的差距,有效解决我国接包企业规模小、技术实力差而无法承接大型服务外包项目的有效途径。构建接包联盟可以打破组织间边界的限制,促进联盟内企业各种技术和知识的共享,推动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进而提升联盟整体的接包竞争力。服务外包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外包接包联盟与一般联盟相比更侧重知识共享和转移,与其有本质的区别,详见表1。

表1:服务外包接包联盟与一般联盟的差异比较
内容\类型 一般联盟 IT服务接包联盟
联盟的作用 弥补生产能力、生产线差距削减成本、减少风险 弥补技能和知识的差距,不仅有助于成本、风险的减少,而且有助于学习
联盟的对象 与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形成联盟,主要是大规模企业 对联盟有利的任何企业、组织、机构均可参与联盟,主要是中小型组织
联盟的目的 加强外部市场力量,帮助公司迅速占领市场和扩张发展 主要是提高企业在外包市场的接包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改善
转移知识类型 以显性知识为主 以隐性知识为主
主要工作 生产性工作 知识性工作
提供优势 阶段竞争优势 持续竞争优势
提供能力 产品或市场能力 核心能力
产生背景环境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网络经济
协同的依据 正式契约为主 关系契约为主
协同效应 互补效应 整合效应、学习效应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二、服务外包接包联盟形成的动因分析
  
  
企业要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除了可以依靠自身资源独自发展外,还可以通过兼并和收购等资本手段实现规模扩张,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我国一些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已经成功完成对海外服务外包企业的收购等工作,如东软集团、中软国际等。然而这一方式更适合于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而中小型企业则望尘莫及。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联盟实现资源共享,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建立接包联盟才是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最佳选择。
  
  (一)资源互补与共享
  
  
服务外包企业所需的资源除实物资源外,还包括企业的技术、专利等隐性知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服务外包业务呈现为一项庞大的复杂工程,对资金、技术、知识及专业人才等战略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接包企业出现战略缺口”,这迫使接包企业不可能完全走单打独斗的发展道路,而需要在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和其他接包企业合作,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从而弥补战略缺口”。
  
  (二)增加企业在外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服务外包的不断发展,政府机构或国外大型企业成为接包企业面对的主要发包方,外包业务金额往往比较巨大,单个接包企业很难单独完成业务。此外,发包方在选择接包方的时候比较注重接包企业的能力,而不愿意交付予中小接包企业。这就需要接包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联盟来共同承担整个外包业务,形成服务外包接包的联合舰队”,从而提高企业对外承接业务的能力,为企业营造了一个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出击”的发展氛围。
  
  (三)促进企业间组织学习,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接包联盟促进了拥有不同技术和知识背景的企业之间的接触,为接包企业的组织间学习、知识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组织间学习能促进接包联盟内组织间的知识传递、转化及整合,并创造新的知识。接包联盟通过组建项目团队、共同承接外包业务、合作研发等途径,利用竞争机制、共享机制、学习机制等,共享各企业的专有知识与经验,有效促进隐性知识和技术的吸收、扩散与整合,从而产生新知识、新能力和研发出新产品,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和接包竞争力的提升。
  
  三、促进服务外包接包联盟发展的行为分析
  
  
目前,接包联盟还处于萌芽时期,国内企业的接包联盟成功案例还很少。由于接包企业知识密集性特征,在彼此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致使企业的专用性资源外泄,导致企业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加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接包企业主动建立接包联盟的意愿还不是特别强烈。政府作为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发动机,负有搭台”的责任,应制定一系列有助于接包联盟构建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以及金融政策等,积极促进接包联盟的组建与发展。同时,服务外包企业应主动出击,以大型外包企业为中心,以大额外包项目立足点,借助产学研机构,积极组建接包联盟。

  (一)政府层面行为分析
  
  
1.积极营造良好环境。除了国家已制定的促进外包集聚效应的政策之外,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政府有关部门、软件园区、行业协会等应该构建一个具有外包企业产权交易、股权转让代办、技术交易、融资等功能,且具有高度权威的法定产权交易所,集股权、债权及知识产权于一身。这使外包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有效率、权益得到更大的保障,从而为接包企业营造一个构建联盟的良好环境。
  
  2.鼓励接包企业之间的积极合作。目前国内接包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竞合关系”,利益和冲突并存。由于知识溢出效应、学习困境的存在,企业一方面担心合作会使自己的核心能力被模仿,从而失去专用性资源和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还困扰于不能从合作伙伴处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这导致企业失去合作的动力。因此,在外包竞争趋于规模化的背景下,政府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机构应该鼓励服务外包接包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理顺竞争秩序,改变国内外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
  
  3.鼓励接包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服务外包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研发能力是外包企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特别是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处于外包价值链的底端,要想摆脱代工”的命运,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研发机构等科研组织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是市场能力相对较弱,科研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而企业具有较好的市场能力,可将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市场化,获取收益。因此,接包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可以产生互补效应,实现创新与市场化的良性循环。
  
  4.通过金融政策、财税手段对接包联盟合作提供补贴和支持。接包联盟的形成有利于承接大型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往往需要外包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某些项目的进行须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面临巨大的技术和市场风险。政府应给予接包联盟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关税等方面的减免,以提高接包企业之间联盟的积极性。此外,政府可以创建一个接包联盟风险基金,该基金是接包联盟在承接外包业务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而提取的风险管理准备金,此举意在增强接包联盟抵御接包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
  
  (二)企业层面行为分析
  
  
1.以大型服务外包企业为核心,以大型服务外包项目、大额服务外包出口订单为立足点,组建区域性、功能性服务外包接包企业联盟。针对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现状,构建接包联盟应以大型服务外包企业为核心,形成具有战略联盟性质的整合,将中心城市众多分散的中小外包企业以产权为纽带组建具有集中优势的国际外包集群,从而形成具有国家级别的服务外包接包联盟。此外,接包策略应由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转变为联盟合作共同承接服务外包大项目、大合同,多家企业共担风险和成本,共享利益。
  
  2.以接包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机构为辅助平台,构建新时期创新型接包企业联盟围绕服务外包重点领域和市场需求导向,服务外包企业通过与产学研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从事服务外包领域先进技术的研发,进行吸收、开发和再创新,构建属于具有资产专用性的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向联盟转移先进外包业务。
  
  3.以战略合作的方式与国际接包企业合作,建立跨国接包联盟。缺乏国际经验及大型项目管理能力是我国服务外包接包企业的短板所在,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与国际先进服务外包接包企业合作,凭借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学习国外合作伙伴企业先进的外包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逐步提升大型项目管理能力,丰富国际经验,在资格认证方面向国际先进外包企业看齐,从而承接更多、更大的外包项目。

标签:肇庆 莱芜 怀化 巴中 郴州 江西 疫苗接种 昭通

巨人网络通讯声明:本文标题《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新模式:服务外包接包联盟》,本文关键词  ;如发现本文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本站内容系统采集于网络,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嘉兴科技城上半年完成外包合同金额8802.7万元

    下一篇:湿地旅游文化节创新模式展现新大庆

    收缩
    • 微信客服
    • 微信二维码
    • 电话咨询

    • 400-110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