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
从先秦到现代,中国人的文化习俗数次更替,对女性的审美观自然也有过数次巨变,不过有趣的是对“白”的追求却从来没变过。
古代没有照相机,当然没法直观的告诉我们当时的美人都长什么样。不过幸好当时的文字记载已经不少。《诗经》里说美女是“白茅纯束, 有女如玉”、“有女如荼”、“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白玉、荼、月亮,一个比一个白,后来《硕人》说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大美人,用凝脂做比,就更形象了。《庄子·逍遥游》里说藐姑射山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洛神赋》里说洛神“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我不好说庄子和曹植见没见过神人,不过美人想必他们是见过不少的,既然肌肤皓白,那当时以白为美的习俗自然也就能够坐实了。
电子书诗经作者 骆玉明¥ 28.00去查看中国人不仅喜欢白皙的美女,连男子也以面色白皙为美。汉代《陌上桑》里罗敷对自己丈夫的描述是“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而对丑女的定义是什么呢?刘安在《淮南子》里干净利落的下了个定义:“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悦者,西施;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嫫母”就差直接说长得黑的是丑女了。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人,有意思的是也有一个“四大丑女”的排行榜:嫫母、钟离春、孟光、许允妻阮女。其中阮氏女比较幸运,史书中完全没有对此人容貌的描写,只有“丑女”二字的评价。而《琱玉集·丑人篇》说嫫母“形粗色黑”;《列女传》说钟离春“皮肤若漆”;《后汉书》载孟光“状肥丑而黑”,所以看来“一白遮百丑”的俗语也不能算是空穴来风。
“一白遮百丑”这话出自明人张岱的《陶庵梦忆》,原文是 “灯前月下,人无正色,所谓‘一白能遮百丑’者,粉之力也”。女人们从先秦时期就开始热衷此道,《战国策·楚策三》中张仪谓楚王曰“彼郑、周之女,粉白黛黑”,只不过那时候没现代这些高科技,白粉大抵只有两种:一种是米粉研碎而成,调和暴晒后涂到脸上;另一种则比较惊悚:将白
更可怕的是不仅女人如此,男人也在美
由此看来,对“白“的追求几乎已经成为中国人审美文化中的一种本能。女人要白,男人也要白,为了美白哪怕是有性命之忧也在所不惜。这几千年的审美本能,岂是短短百十年的文化冲击就能改变的?所以说黑人兄弟啊,倒霉就倒在“黑”这个字上面,只要中国的主流审美里面对白的追求不发生变化,恐怕大家就不会觉得这种外形看着顺眼……
以上。
上一篇: 上一篇:抖音推广团队:有哪些娱乐圈的真实爆料?
下一篇: 下一篇:烟台抖音代运营:请问下抖音怎么投放区域广告,费用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