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作者:巨人电商

后Facebook时代的发展会怎样?

POST TIME:2020-10-25

  从二月初公开IPO计划到五月中旬正式入驻纳斯达克,纵观Facebook的上市之行,真可谓一路跌宕、波澜起伏。期间,关于Facebook的质疑和指责更是铺天盖地,包括由来已久的追踪用户隐私问题、备受质疑的广告模式以及被指涉嫌垄断竞争的Instagram收购案等等。批评者们吹毛求疵,甚至连扎克伯格酷爱穿着的帽衫和拖鞋都没有放过,马克本人也因此被媒体们批评为“粗鲁”和“缺乏教养”。不过这些批评大都在Facebook上市前夕集中爆发,颇令人玩味。

  当然,Facebook的跌宕起伏并没有随着成功上市而宣告结束,老实说,即便是5月18日一天的上市表现,Facebook的股票走势也相当地令人心惊肉跳:股价数次触底,几欲破发。所以,IPO之后,并不意味着自此风平浪静,相反,Facebook要面对的将是更大的风险和挑战。我们不妨稍微回顾一下Facebook的IPO之旅,并就此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予以评估和展望。

  上市前的宣言

  美国时间星期四,为迎接即将到来的IPO计划,Facebook在公司内部举办了一场Hackathon大赛。值得注意的是,公司CEO扎克伯格将出席赛场,亲自督战。

  Hackathon大赛也引起了媒体们的兴趣。赛前,扎克伯格依旧是一身的帽衫、牛仔裤和运动鞋,如约出席。在谈及将要到来的上市安排时,扎克伯格淡然地说到:保持专注,继续黑客。

  对于期待Facebook上市后立即祭出大动作的人们来说,扎克伯格的回答显然不会令其满意。扎克伯格在回答中流露出的直接意思是公司仍将继续专注于产品,保持原有的发展节奏不变。或许IPO于扎克伯格而言,真的只是简单的募资手段而已。

  上市一天的表现

  扎克伯格的态度在上市时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即便在正式开盘的这一天,他依旧保持着万年不变的装束,在Facebook总部敲响了正式上市的钟声。彼时,扎克伯格平淡地表示:IPO当然是公司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这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的目标不是(仅仅)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我们的使命是让世界更加的开放和连通。保持专注,继续前行。

  从纳斯达克实时更新的股票走势来看,Facebook开市之初的表现相当令人满意,股价持续稳定在42美元左右。然而就在11点30分,股价开始迅速下滑,后期在最低时甚至跌至38.01美元,几乎触底破发。随后股价走势逐渐上扬,但仍不平稳,期间涨停不断,令人胆战心惊。所幸Facebook全体投资商竭尽全力,力挽狂澜,免去了上市之初就破发的尴尬。截止昨天收市,Facebook以每股38.23美元的价格收盘,比发行时上涨了0.61%.

  虽然股价涨停不断,但大众对Facebook依旧热情不减。至少从昨天一天的股票收入来看,Facebook仍然相当炙手可热。根据纳斯达克显示的数据,Facebook上市首日的成交量达5.81亿股,这也使Facebook超过该纪录的保持者——通用汽车,成功地创造了新的首日成交量纪录。公司的整体估值也因此达到了1048亿美元。

  未来的发展

  总体来看,Facebook上市首日的表现算是差强人意。当然,这不会就此掩盖Facebook即将面对的种种问题。譬如,现有的发展节奏在IPO之后能否照样应对自如?公司应如何拓展新的项目以避免内容的雷同和乏善可陈?另外,在已有的用户数量将近10亿的前提下,有必要思考当用户数量接近饱和时,如何在已有基础上吸引新用户的加入,以避免公司陷入发展的瓶颈。在考虑到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发现Facebook未来将何去何从仍是未知之数。因此,在经过反复思量,我们试图把问题集中到广告业务、移动领域、员工价值观认同等范畴,或许未来Facebook能够于此处发力,实现企业价值的再度飞跃。

  早在上市前期,我们就曾报道过广告商们对Facebook广告位效益的抱怨。类似的问题其实由来已久,甚至已经影响到了Facebook整体收益的表现。在此前更新的S-1文件中,Facebook广告收益为8.72亿美元,占总收入的82%,低于较去年同期的87%.

  而在另一方面,Facebook在移动领域的表现相当令人满意,同样在上述提及的S-1文件中,Facebook移动版每月用户为5亿人,上一季度的这个数字是4.88亿。另外,移动版每月活跃用户数为8300万,上一季度是5800万,增幅达到43%.这也促使Facebook开始关注移动领域。

  但问题是,移动业务虽然增长快速,短期之内却无法变现。并且在其发展史上,Facebook从未重视过移动业务。这次方向的调整能否带来与网页端同样的成功也尚未可知。不过无论未来Facebook的移动领域多么繁荣,一味地回避网页端广告业务存在的固疾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我所顾虑的是,假如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一旦移动平台失手,Facebook面对的将是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Facebook的努力。就在IPO前一天,Facebook正式迎来一款全新的文件共享应用——Pipe,这款应用允许用户向其好友发送高达1GB的文件,且不留痕迹。更方便的是,文件无需上传或下载,用户只需拖动鼠标即可实现文件传输。当然,至于传递速度,以及具体的操作体验如何,只能等到下周发布时体验了。

  此外,在IPO后不久,Facebook便收购了一家名为Karma的虚拟礼品公司。它此前是Facebook上的一个应用,会扫描用户好友的生日,提醒用户为他们准备礼物。用户购买礼物后,Karma会发送一条短信通知其好友,对方只需输入自己的Facebook地址即可收到礼物。Facebook此举意味着日后可能加强FacebookCredit虚拟货币的投入。要知道,在Facebook的收入中,除却广告收入,FacebookCredit也是一笔不小的来源。同样是来自Facebook更新的S-1报告中的内容:支付业务及其他收入共收益1.86亿美元。显然FacebookCredit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以上的举动我们可以理解为Facebook在拓展商业收益上的努力。除开在其商业模式上的担忧外,另一个颇让我担忧的问题是,Facebook现在大约拥有2000名员工,IPO之后,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企业规模的日益壮大,公司势必会注入新的血液。在人员大量扩招的同时,企业崇尚的文化以及所秉持的价值观能否为新来的员工所接受?如何权衡企业中新、老员工之间不同的价值认同?当不同背景的员工发生冲突时,又该如何调和彼此的矛盾呢?

  另外,IPO之后,如何避免企业内部员工的自我腐化。堡垒从内部攻破,即便是在互联网界,权力高层自我堕落的故事,我们也早已屡见不鲜。甚至Facebook本身也不乏这样的案例:2005年,作为创始人之一的肖恩·帕克(SeanParker)就曾因为涉嫌吸毒而遭警方逮捕,声名扫地。因此IPO之后,Facebook如何规范公司高管,避免企业因此蒙羞,这也是扎克伯格需要考虑的问题。

  上市以后,收益、利润、财报等等涉及商业和金钱的字眼将成为公司亟需解决的第一要务。Facebook作为商业网站,最大程度地获取利益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而获取利润,又将保证公司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商业运转的良性循环。只不过在扎克伯格眼里,Facebook更多是在致力于促进人们的交流与连通,这就多少有点理想主义的色彩了。而让我颇为担忧的是,IPO之后,Facebook在极具商业化的前提下,很难保证现实与理想不会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境下,二者应当如何取舍,这也正是考验扎克伯格智慧的时候。

  再说回来,如果将广告业务和移动领域理解为对商业探索的考量,那么后面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认同的担忧则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事了。Facebook就像一个国家,除开数量上的缘故,另一原因在于一个国家主要的结构构成源自其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而Facebook用户间犬牙交错的社交脉络与此相差无几。因此,如果抛开种族、地域、语言等等宏观因素的考量,那么将Facebook理解为位于某个未知岛屿的大型国度倒也无可厚非。

  扎克伯格显然是希望将Facebook建设为一种具有粘附性和依附感的精神归属,一个几乎可以理解为乌托邦和精神家园的理想国度,这不仅仅局限于实体上位于硅谷的Facebook公司,更包括了虚体上Facebook社交网络里将近10亿的芸芸大众。只是这个愿景是如此的庞大,扎克伯格面对的何止是一个个网络ID,更是远古先知们一筹莫展的人类难题。即便是在虚拟的网络,一样充斥着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罪与罚,它们的冲击和碰撞与扎克伯格即将面对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样,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从来就没有消失过。